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9.5”泸定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历时12天,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院)组织前后方100余名技术专家和衷共济、协同作战,充分运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应急管理数字化系统和激光雷达航测等先进技术,迅速、高效、有序开展应急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机制健全,启动迅速。四川地震多发,四川公路院总结汶川大地震以来历年抗震救灾经验,于2021年印发了《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作业手册》,明确启动条件、组织指挥和各方职责,形成了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后,触发“重大及以上震害”条件,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前线工作组自动成立。
主动集结,抢险有我。震后,公司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立即到厅指挥部接受指令,同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应急抢险工作。不到半个小时内,克服疫情影响居家办公等多种困难,数十名抢险救灾人员主动从成都市各区县集结到位,等待出发。
平战结合,准备充分。根据“平战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应急无人机设备、物资、装备包、车辆等常年由专人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类设备状态良好,一旦人员集结到位,随时领用、随时出发。
指挥靠前,统筹有力。公司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由两名公司领导带队,各专业技术人员25人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灾损调查,地震当天即完成100公里国省道灾害排查工作。
灾损调查,实现四个“率先+助力”
领导率队,大师领衔。四川公路院先后派出由4名公司领导(高管)带队,2名省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专业技术团队前往泸定灾区一线,累计达336人次。其中大部分人员参与过“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具备丰富山区公路工程建设和重大灾害应急抢险经验。
突出优势,配强队伍。四川公路院充分发挥公路抗震减灾综合技术优势,凭借在先进测绘、勘察设计、智能监测、工程检测、BIM及软件开发等各业务板块积淀,调集精兵强将,每个作业组均配齐公路、桥梁、隧道、地质等专业骨干人员,并组建测绘组,为完成应急抢险任务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不惧艰险、勇担使命。在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筹部署下,四川公路院主要负责甘孜州全境及部分雅安地区受损严重的国省道调查。连日来,应急抢险人员紧急驰援、夜以继日,冒着余震不断、崩塌落石的风险,多点作业、齐头奋进,不惜一切代价掌握一手数据信息,堪当使命实现四个“率先+助力”,全力以赴交通应急抢险攻坚战。
水陆并进,率先详细调查S217联合隧道至大田隧道段地震灾害,助力指挥部科学决策“舟桥运输多点作业”抢通方案。全力以赴,率先踏勘完成S434磨西至金光段,助力该通道24小时快速抢通。穿越险境,率先徒步勘察海螺沟震中最艰难10公里道路,助力震中生命线抢通。发挥专长,率先挺进湾东村实地查勘,助力快速打通便道便桥救援通道。
攻坚克难,成果丰硕。四川公路院累计完成G662(原S217)、S434等国省道路及海螺沟景区道路和通村公路约241公里、226处点位的详细调查,其中隧道点位2处、路基点位189处、桥梁点位35处,100处受损轻微或一般、89处受损中等、47处受损较为严重。
全力以赴,助力生命通道抢通保通
及时分析,跟踪研判。地震发生以来,四川公路院及时运用应急管理系统跟踪分析研究灾区公路受损情况,积极组织前后方总体、桥梁、隧道、地质等各相关专业技术专家会商研究抢通保通方案,快速形成技术支撑文件指导前方施工。
紧盯断点,服务一线。四川公路院重点针对G662(原S217)联合村隧道至大田隧道、X019及海螺沟景区道路、湾东河便道,水路恢复新华村与紫雅场村等断道工点,开展多轮次不同规模的技术会商、方案会审,及时向厅汇报沟通方案,快速科学决策。前方技术专家驻扎工地,逐一落实、合理动态调整,达到安全可靠、快速施工的目标。
复工复产,超前谋划。四川公路院持续开展泸石高速公路设计“震后可靠性核查”和控制点复测,协助统筹公路抢通保通与重点项目建设恢复有序衔接,为高速公路建设复工复产做好充分准备。
科技助力,三大平台赋能高效抢险
四川公路院发挥四川交通科技创新排头兵的优势,在应急抢险中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测绘地理信息云平台、工程结构安全智能监测云平台、应急管理系统三大数字化平台,运用多载体三维激光扫描及航空摄影测量,星载InSAR、地灾遥感解译等高端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化应急抢险“全、准、高”三大优势。
数据采集覆盖“全”。一是快速获取震区多源地理信息数据。以多旋翼、固定翼无人机、有人机等多种载体,选择超低空、高空等多种数据获取方式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及航空摄影测量,实现震区卫星遥感、低空航飞采集数据全覆盖。二是利用星载InSAR、地灾遥感解译等技术,快速识别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依托自主研发的测绘地理信息云平台,通过数据实时传输、云计算、服务实时发布、多源数据可视化等,及时向各单位提供第一手现场数据及分析成果。
重要点位把握“准”。依托自主研发的工程结构安全智能监测云平台,第一时间投入应急抢险,汇聚现场物联网传感器的实时采集的数据,及时研判震区内重要监测工点的技术状况,并对平台内实时监控的重要桥梁、隧道、边坡等进行细致核查和分析。
研判分析效率“高”。自主研发的灾害调查系统根据专业特点,提供精细化、标准化的调查填报渠道,确保前方人员有针对性地快速采集灾损数据和影像;并将各类数据实时回传集成在BIM+GⅠS+ⅠOT平台,后方专家团队利用平台集成可视化灾害数据和三维模型,辅助前方快速制定抢险方案,提高抢通保通方案的制定速度,实现内外业、前后方协同工作,大幅提升抢险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四川公路院已完成100多个重要桥梁、隧道、边坡等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风险排查,收集220余处灾害风险点信息、2000多张现场照片,集成大量数字化航测成果,为灾情核查、应急救援、抢通保通、方案编制等提供了及时、可靠、全面的基础数据保障和强力支撑。
高效有序,铸牢后方坚实保障
前后协同作战,技术支持有力。地震发生后,公司立即落实应急值守,每天由公司领导、高管带队坚守岗位,组成了强大的后方技术支持团队,建立起前后方协同作战机制,他们与前方灾情组无缝对接,每天熬更守夜实时完成数据汇总、核查、整理,动态更新《泸定6.8级地震公路应急调查报告》,分析研讨每个灾害点的处治方案,紧急绘制相关灾害分布图、路线方案图、处治施工图,编制完成《“9.5”泸定地震灾区公路应急保通技术支撑方案》,为灾区道路抢通保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行动高效迅速,服务保障有序。公司宣传与服务保障团队同步迅速投入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助力抢险救灾:宣传报道及时高效,亮点频现,采用视频、海报、图文、快讯等多种形式展现川院人“穿险境、战大灾”的勇毅与担当;综合行政、后勤服务不断档,文件处理、车辆、出版、印章等服务24小时待命,及时保障应急值班人员工作开展;组织开展“暖心”行动,加班加点为一线人员准备手工月饼,向其家属派发蔬菜包,送去公司党委的关怀,消除后顾之忧;疫情防控不松懈,严格落实公司办公区各项防疫措施,结合应急抢险出台相应工作保障方案,确保抢险、防疫两手抓、两手硬。
科学谋划,推动灾后交通恢复重建
迅速启动恢复重建。按照厅有关会议精神,四川公路院迅速响应,分别于13、14日连续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专业技术专家会商研究,围绕“提升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构建生命通道网络理念”“应急恢复和永久工程相结合”等要求,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配合编制重建规划。按厅安排,四川公路院灾后重建规划方案项目组派出2人于9月10-12日随厅前往泸定、石棉开展现场灾损和恢复方案调研,为下步恢复重建交通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奠定基础。
及时回应地方需求。9月8日,应地方要求,四川公路院立即派出2名技术人员到甘孜州交通运输部门,持续配合开展地震道路灾损评估和报告编制工作。
下一步,四川公路院将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优质高效完成公路抢通保畅、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工程建设复工复产等各项后续工作,助力灾区交通建设恢复与发展。
转自人民数字:http://www.rmsznet.com/video/d33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