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做客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
TIME:2022-06-15

6月9日上午10时,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受邀做客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围绕“智慧赋能构建立体安全 景游交融再塑经典川九”,与设计团队一道,介绍了公司创造性地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集成应用多种新技术,在生态环保、交旅融合、智能化服务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依托整体谋划和多项代表性工程,将新川九路建成超高配、超豪华的二级公路,打造了名副其实的交通运输部、四川省“新示范”“新标杆”工程,并对广大网友的提问一一解答。

新川九路总设计师、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程师刘家顺,新川九路生态修复与交旅融合总设计师、环境与景观工程分院副总工程师孙大远,新川九路数字与智慧工程总工程师、数智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冯光宇参加访谈。
直播期间,省政府网站实时观看量达136万,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观察等媒体同步直播,播放量分别为四川观察35.6万,封面新闻31.3万,四川发布29.8万,并及时跟进,推出系列报道近10篇。该次访谈全媒体播放量超230万,社会反响良好。


部分媒体报道如下:

1.川九路的“前世今生”:从林区公路到“智慧交通”

2.震后恢复重建后 新川九路“新”在哪?

3.智慧畅行新川九路 高原美景沉浸式体验

4.总设计师揭秘:灾后重建后的新川九路如何确保行车安全

5.如何提升驾驶者旅游体验?新川九路这样实现交旅融合

6.为新川九路安装智慧大脑 “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服务尽在掌控

7.走新川九路会不会堵车?多套线路方案可供游客选择

8.全路域环保修复 新川九路这样将公路景观融入景区

9.边走边看 别错过新川九路上的这些风景



52d3dd94816f1df31dde95e35d475e88.jpgfe6fba04681f631010208caa55f57c2d.jpg797f66026f91dec2013c952dbe6d4b8f.jpg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2021年9月,灾后恢复重建的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城段公路经过3年多时间建设,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这条连接黄龙、九寨两大世界自然遗产加世界著名风景区的重要景区道路,是交通运输部、四川省联合打造的“新示范”“新标杆”工程。项目建设创造性地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集成应用多种新技术,成为超高配、超豪华二级公路,备受世人关注。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含金量”,有什么特色亮点、看点呢。

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新川九路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该项目牵头设计单位——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作具体分享。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还有该项目设计团队的3位专家,他们分别是:新川九路总设计师、省公路设计院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程师刘家顺;新川九路环境与旅游融合工程总设计师、省公路设计院环境与景观工程分院副总工程师孙大远;新川九路数字与智慧工程总设计师、省公路设计院数智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冯光宇。同时我们今天的直播也将联合新华网、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封面新闻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访谈互动。罗董您好,首先请您给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很高兴罗董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一条公路,一座机场,两个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三个国家公园,以及数个景区。川九路是一条传奇的路,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这条路风景很美、四季各异,但却很少听说这条路修建的故事。那首先就请罗董,先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川九路吧?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川九路始建于1959年,最初为简易林区道路,先后通过1984年、1991年两次按等级公路进行改造,并加铺了沥青表处路面,实际上两次改造它的规模都比较小。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自然旅游地,世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后,九寨沟旅游发展很快,川九路满足不了旅游发展需要,同时道路情况不是不好,与沿线的风景环境极不协调,与自然遗产地位也极不相衬。所以2001年再次启动川主寺至九寨沟这个改造提升,整条路是2003年9月建成通车,承担本次设计的,也是我们四川公路设计院。

主持人:

好的,从您的回答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川九路的建设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2003年完成改建的老川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您给我们广大网友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这次改建,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安全、舒适、环保、示范”建设理念,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保护是核心、创新是灵魂”的要求。我们的勘察设计工作一开始就定位为“设计创作”,抓住难点、突出亮点,大胆创新,精雕细琢,保证了设计思想的贯穿一致和设计质量的优良。工作方法上从传统的封闭式、独家设计转向开放式、动态设计,重大方案及时与交通运输部专家咨询组、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共同讨论,确保设计理念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实现了公路建设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并与旅游营运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全国旅游环保示范工程,在全国推广。交通运输部也高度评价:“川九路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显示出示范作用,四川向全国交了一份满意答卷”。我们探索出来的“合理采用技术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地恢复”等设计建设理念,也写入了交通运输部的《新理念公路建设设计指南》,在交通行业内引发了强烈反响,也引领了全国山区公路建设发展。

主持人:

好的,看来老川九路本身就是精品经典工程,而且像您提到的,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示范作用,那么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面临哪些困难问题,2021年建成的新川九路“新”在哪里呢?请您给我们各位网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我简单介绍一下,老川九路就像刚才主持人讲的,已经是一个精品工程,经典工程,所以新川九路这个建设怎么做,说老实话比较考手艺。我们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地震灾害怎样处理,以及次生灾害怎么预防,这是一个大问题。第二个,因为要求要建新标杆、新示范,实际上我们难度还大在什么地方,因为老的川九路客观讲已经把很多工作做到极致,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实现新的提升和突破,实际上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着重在两个方面,除了保持老川九路好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实际上我们突出了两大东西,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在交旅融合这块做了大量文章,第二方面就是在智慧交通,怎么服务旅游发展,怎么服务游客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以我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一些工作这块,应该说现在也做了一个呈现,也基本体现了交通运输部提出的综合智慧绿色安全的新的发展理念,创建这个川九路重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这个要求,大的情况就这个情况。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老川九路以改建修复为主,新川九路则兼顾了重建和提升,本次重建传承发扬了老川九路改建的理念,关于这个理念可以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我们认为,传承老川九路改建理念,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最小程度地影响环境、最大程度地恢复环境、注重结构物细节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重建需求,汇集全体参建人员智慧,向全国行业专家咨询,向主管部门汇报,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凝练,形成了“安全舒适、绿色生态、智慧协同、融合发展”设计建设新理念。我们深入分析人、路、景、游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形成“人,以人为本,融合发展;路,安全至上,平安放心;景,自然天成,绿色美丽;游,体验旅历,共享愉悦”四向拓展的重建思路,提出“全寿命整体安全、全路域融入景区、全周期绿色生态、全过程智慧智能、全走廊交旅融合、全通道综合协调”的新方法。我们充分发挥科技攻关优势,通过系列科研成果,研发应用了9项关键新技术,融合提升重建的科技含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结合建设过程中运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对建设理念再总结、再提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内其他类似的景区、环境敏感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使新川九路真正成为新示范、新标杆。

主持人:

我也留意到“安全舒适”被放在了建设新理念首位,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呢?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因为公路是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安全是最基本前提,舒适是驾乘人员基本需求。我们研发应用《重大灾害智能监测防控关键技术》,着力在灾害严重区域重建安全的新川九,让出行更加安心舒心。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典型工点,像弓杠岭、关门子、九倒拐等典型工点,具体有请新川九路总设计师刘家顺同志给广大网友作个介绍。

新川九路总设计师、省公路设计院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程师刘家顺:

好的。在弓杠岭下山段,我们综合运用交通安全诱导手段,确保行车安全。

这一段是川九路海拔最高、路线指标最低、积雪结冰突出、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最初提出改线新建、增设避险车道等方案,经比选仍坚持利用原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森林公园。

综合采取不同季节限速、加强交通安全设施、阴坡暗冰段抗凝冰路面、智慧交通管控等安全措施,提高行车安全性。

我们创新建立雨雾行车诱导、弯道会车预警的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综合提升道路感知和管控能力,降低一次事故几率,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保障驾乘人员安全。

在关门子路段,我们开展危岩智能监测及路面智能融雪。

针对关门子高位危岩对行车安全的危害,我们创新智能监测与防控预警系统,通过现场多个监测点埋设的传感器,获取危岩崩塌变形加速度和裂缝位移信息;远程传输给管理中心预警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实时评估崩塌的危险性程度,及时对即将通过该段的车辆进行预警和报警,切实保障了行车安全。

在该峡谷地段,路面经常积雪结冰,交通事故多发,无法通过改线解决。我们研发应用智能融雪系统和技术,分为3个子系统,一是结冰预警系统采集气象环境数据,预测路面凝冰时间;二是集成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融雪除冰系统的加热时间;三是融雪除冰系统采用环路热管技术,通过加热环路热管,向路面传递热能,从而消除冰雪的形成条件,实现了路面智能融雪除冰。

在九倒拐段,我们通过新建国道主动绕避地灾群。

“九倒拐”知名段位于地震震中,地质灾害多达18处,影响长度达55%,灾害群链相互作用,传统技术无法彻底处治,是新建绕避或保留利用?这是重建的巨大难题。

我们综合分析灾害规模、群链影响、危害性等级与治理难度,对国道及支线分别采用不同的安全防灾目标。

按照全寿命整体安全防灾目标新建国道,通过方案比选,推荐特长隧道,完全绕避危害性极大的地灾群,量力处治危害性较小的灾害,极大地提高了旅游干线、生命通道的抗灾能力。

按照驾乘者生命财产安全目标,恢复原路作为旅游支线和备用通道,综合采取工程处治、智能监控、加强维护、交通管控等措施,合理处置灾害,科学防范风险,以较小代价确保车辆通行安全,丰富自驾漫游体验。

主持人:

谢谢刘总,对这三个典型工点带来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确实会融雪的路段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都知道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环境敏感,生态保护要求高,那罗董,在设计新川九路的过程中,在生态环保景观方面有什么举措呢?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绿色生态理念在整个新川九路的设计中非常重要,我们综合采用“全路域环保修复,景观融入景区;全周期建设、营运养护绿色生态”的新方法,研发应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在生态敏感区域恢复绿色,也让公路更美丽。这方面我们环境与景观分院总设计师孙大远同志更为熟悉,请他来给我们作个介绍。

新川九路环境与旅游融合工程总设计师孙大远:

大家好。在生态引领与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强调“全路域”覆盖,让整个景观充分融入景区。

首先整体思路上是公路分段、融合景观。我们运用BIM+GIS技术进行环保选线,通过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将线路融入“原上风光、林海听涛、人间仙寨、彩色河谷”四个风景段,打造“高原多彩画卷,百里生态长廊”的风景道。

其次整体要求上是生态修缮、无痕成景。我们对边坡生态修复、挡防景观及路景协调开展专项设计,在桥梁、房屋建筑突出结构和材料的本质美,在隧道洞门、特殊地段挡墙采取装饰雕绘,融入藏羌人文元素。项目整体以借景为主,让沿线风景景观更加显露,“露出”好的近景,“通透”好的远景,“诱导”独特风景,“遮封”欠佳之景。

最后在具体方法上着眼“全周期”,建管养绿色生态。一是坚持自然化生态恢复全周期设计。以生态补偿为核心,开展多学科融合设计,对路基边坡及周边病害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使生态恢复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路域无边界,看起来自然天成。二是加强弃渣综合全周期利用,实现零弃方与资源集约利用。项目新建3座隧道,出渣量达107万方,位于森林公园严控区,洞渣处置极其困难,我们的思路是化整为零,创新填方反压综合体;创新填方反压斜坡路堤;将填方与交通+旅游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填方上设置上四寨露营地与房车营地。三是创新绿色全周期营运养护。建成管理中心、养护中心、养护站;在隧道、管养及旅游设施中综合应用汽车充电桩、LED灯具、智能供电、节能建筑等绿色新技术、新设备。四是坚持科技引领,推进边坡病害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融合。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大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交通厅《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技术示范》两个重大课题,针对受损边坡病害处治和生态修复难题,提出了高原边坡生态互补、功能稳定的物种组合方法,研发了植物筛选与组合调控关键技术,提高了生态修复的稳定性,降低了后期管养成本;并且针对本项目开发了微孔复合构造材料,解决了高原少土裸露高陡边坡生态修复难题;注重工程与生态融合,开发具备景观协同性的防护新方法、新结构、新材料,将适应不同生境生态防护材料与手段进行创新组合,实现了所有边坡病害全治理、生态全修复。将装配式生态挡墙、三联双网等护坡新技术首次成功运用于高原山区边坡生态修复,填补了国内高原山区相关设计和施工的应用技术空白。

在代表工点上,我们将洲际天堂边坡群、隧道及立交分别打造成生态修复防护、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方面的典型示范。

生态修复防护以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边坡群为代表,其边坡群整体特征可以概括为:量大、破碎松散、坡高且陡、周边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坡口不稳定,不断蚕食周边森林植被,这种边坡被誉为我们公路界的癌症边坡,传统措施需要采用抗滑桩之类的强防护措施,不利于与环境融合,为了突出项目生态效益,增加景观性,我们创新采取高寒边坡稳定与景观重塑关键技术:坡面强基护面,利用钢花管注浆+水土保持毯+柔性网进行组合稳固,坡口按汇水走向灵活设置生态排水沟,坡脚设置自研的生态百叶窗挡墙进行加固,坡面整体喷团粒基材后穴植课题选育的生态修复植物小苗,既保证了公路安全,又景然天成,做到了工程技术与生态艺术的平衡。除此之外,还有自研的三联双网、倒木防护等生态防护新技术,这套技术组合对全国高原山区边坡生态防护具有极强推广价值,可复制,可推广,我们也申请了数项发明专利。

在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方面。主要就沟口的立交桥为主,一是突出工程品质美:立交上下部结构均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二是突出地域特色:立交桥下以白河改河的卵石废料铺成旱溪,活化呈现“生命白河”;与四川草科院合作科研课题,筛选80余种高原适生植物进行组合,打造了1700平米高原花境,微缩了九寨宁静、永恒的画面风景,是目前国内已知海拔最高的花境组合。三是工程景观化:以九寨山水为理念,采用型钢防撞护栏外挂铝合金板的形式,打孔形成山水画,体验车在画中游。四是就地取材:以洞渣石块为饰面材料,将水泥圬工挡墙砌成富有地域文化元素的藏式风格,赋予人文气息。五是采用先进科技手段:隧道景观照明全部采用支持无极调光的高效率LED灯具,引入先进的伴随式景观照明控制系统,实现“车来灯亮、车走灯暗”。我们还开发高原边坡生态防护自动养护系统,做到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建设目标。

主持人:

好的,孙总从生态引领与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方面,以代表工点为例,详细回答了这个问题,新川九路除了安全、生态,据说在智慧交通方面也颇具特色,可以请罗董来简单介绍一下吗?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新川九路和老川九路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智慧交通技术的运用上比较多,因为老川九路当时搞的是信息化发展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所以我们这一阶段实际上是结合信息化发展新的一些技术,通过我们研发智慧交通协同管控关键技术,也着力在人车流聚集区创建智慧新川九,使交通更加便利。那么新川九路的智慧交通建设,也是四川省首条地方道路做智慧交通建设,所以它还是有些引领作用,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请新川九路数字与智慧工程总设计师冯光宇同志介绍一下。

新川九路数字与智慧工程总设计师冯光宇:

大家好。我们在智慧交通设计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数字勘测更精细。综合应用低空倾斜摄影、激光雷达等手段,快速获取勘测数字数据,建立实景三维模型,重现真实的周边环境和灾害场景,利用地理信息空间技术,集成全线地灾及抢险信息,辅助判断安全隐患。二是高精度BIM辅助设计。应用实景三维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测绘成果,建立高精度BIM,实现在同一BIM上“搭积木”设计和多专业融合设计,提升设计品质和效率。三是打造智慧数字工地。利用融入基础资料及设计成果的BIM,构建“建管养”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控制建设进度质量;设置完善的施工流程和安全监测设备,建立数字通信通道,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共享,视频语音高效传输,创建智能化数字工地,提高参建单位协同效率。四是创新智能营运管控。设置种类齐全的外场监测终端,全面采集交通、气象、地灾等数据;采用云平台、大数据技术构建道路管理智慧大脑,引入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基于多维历史数据的深度分析,准确预判演变趋势,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实现人车路灾一体化运行监测、车路与路网协同。五是健全智慧信息服务。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融合大路网及九寨沟智慧城市等多源数据,筛选整理交通、旅游、加油、天气、灾害等信息,定制化推送,实现人、车、路、游互联互通。

智慧交通以安全、便捷、绿色为目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传统的“哑设施”数字化、智能化,为新川九路“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提供信息服务,为人和货物的运输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服务体验。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人、车、路、环境”综合智能感知和信息发布体系。根据实际综合设置视频监控、车辆信息采集、环境监测等传感设施,陡坡急弯、气象恶劣等重点路段加密布设,全面、及时掌握道路的实际情况。针对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重要桥隧及高危边坡设置健康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结构体的在线“体检”,支持安全状态评估。有了这些信息和数据,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道路上的异常情况,必要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重要路口、服务区、隧道等重要控制点设置可变信息标志,实现动态指令的快速下发,建立后台管控与前端车辆的信息交互渠道。

二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核心大脑。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高度融合的智慧管理平台,统一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计算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运维、养护、监控、旅游等海量数据的深度融合,支撑交通管控策略的智能研判,交旅服务的深度融合和管养业务的高度协同。引入BIM+GIS融合技术,按照“一张图”思路,将沿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服务区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打造数字化支撑底座和三维GIS展示平台,通过静态基础信息和动态监测信息的综合展示,实现了公路资产和交通状况的“所见即所得”“所得即可管”的功能。

三是充分适应管养业务,构建全场景智慧应用。新川九路管理分中心作为全路综合业务核心机构,兼具运行监测、应急处置、公众服务、日常养护等多项功能。新川九路配置了道路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智能捕捉交通敏感信息,主动为管理者推送交通运行异常事件;配置了辅助决策系统,为应急事态的准确研判和快速处置提供基础支撑;配置了全渠道服务系统,可以通过网站、广播、短信、服务区智能查询终端、沿线可变情报板等多维丰富手段,实现“人、车、路”信息交互,为公众提供全过程、伴随式、智慧化出行信息服务;配置了智慧公路资产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台帐,详细记录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情况,极大提升了设备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

主持人:

冯总从智慧交通设计上的五个方面,智慧交通服务体验的三个方面,很好的向我们网友朋友们展示出了新川九路在智慧交通方面的特色。各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精彩的内容。我们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非常多网友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一块来回答一下我们网友朋友的提问。

网友萝卜头:

新川九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是一条旅游公路。新川九路提升了我们的旅游体验吗?这个问题我们交给罗董做解答。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可以肯定的告诉网友,这个体验一定会很好。我们秉承“全走廊交旅融合,路景游一体化;全通道综合协调,融合区域发展”设计思路,研发应用《交通+旅游融合关键技术》,让旅游更畅享。建成之初就有自驾游爱好者在游记中写到:新川九路不仅延续着安全畅通的道路功能,更是它融合景观、漫游、智能为一体的新交通,让我有满满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想广大网友现在到新川九路去看,一定会感觉巴适。具体情况请刘总工同志再给大家作个介绍。

新川九路总设计师、省公路设计院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程师刘家顺:

好的。我们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交旅融合,注重提升旅游体验,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创建景区旅游公路。我们将沿线红色文化、藏羌人文、保护区、公园、自然风景作为景区,深度融合沿线风景+旅游,因地制宜配套漫游服务设施,打造高质量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创新慢游服务体系。按需导向,因地制宜,建立深度融合的慢游服务体系,分类设置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旅游驿站、骑游道、露营地等设施,丰富多元化漫游体验。三是丰富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区设置完善的停车、服务及配套设施;观景台配置小型停车场区、生态卫生间、观景步游道;露营地提供水电、网络接入、餐饮、帐篷、篝火晚会等服务,全面提升川九路旅游服务品质和内涵。四是实现养护与旅游融合。依托养护设施新建、重建和改造,拓展对外服务功能和设施,方便旅客停车、休憩和观景,深度融合沿线漫游。五是创作旅游标识。以新时代景区旅游公路新标杆为内涵,突出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的旅游观光品牌定位,建立川九路形象标识及信息展示系统,提高项目识别度与知名度。六是创新实用技术。我们研发应用高原公路旅游建筑绿色节能新技术,还充分利用走廊资源,创新全线埋设地下管道,为公路赋予新的信息及电力传输功能,将公路附近架空管线全部入地,让沿线风景更加敞亮,有效提升旅游体验。

主持人:

好的,刘总从六个方面解答了川九路的交旅融合,以及它良好的旅游体验,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我们来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情有独钟:如果我们到九寨沟旅游,走新川九路会不会堵车?路线怎样选择比较好?那这个问题请冯总来给这位网友简单介绍一下。

新川九路数字与智慧工程总设计师冯光宇:

为了打通我们九寨沟川九路交通的任督二脉,我们在设计上大力推进全通道综合协调,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拥堵、绕行等问题。我们创新景区段交通组织,针对九寨沟景区、漳扎镇段旅游交通拥堵难题,我们创新设计新建国道、恢复旅游支线、设置部分互通及内部调头车道、增设外部国道调头环岛等工程,系统建立旅游支线内部单循环、主支线内外交替多循环、外部国道单循环等多路径交通组织及管理预案,下大力气实现了旅游交通缓堵保畅。

我们坚持综合交通建设、融合区域发展。为具体线路出行提供多套方案,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交通工具和路线,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清晰的指引系统。我们着重研究川九路旅游融合发展基本原则,建立公路旅游与融合框架体系,形成旅游设施系统,提出川九路旅游服务设施分类方法,将设施分为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旅游驿站、特色设施等5类。系统研究川九路旅游标识标牌设计,形成既满足国际标准又代表个性的川九路旅游标识系统,可为旅客提供清晰的指引。

主持人:

确实,在设计上,就考虑到了解决拥堵和绕行的问题,咱们可以放心的去川九路,不怕拥堵。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问,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开心果:如果我到九寨沟旅游,沿途在新川九路上有哪些特色的景点可供选择?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玉宏:

新川九路上其实沿线景点很多,我们也根据景点设置1处服务区(待建)、1处停车区、3处观景台、9处养护兼旅游驿站、甘海子骑游道、上四寨露营地(分期修建),深度融合沿线风景,打造高质量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具体这块,因为孙大远总工一直在负责这块,所以我们请大远总工来给大家作个点位上的一些介绍。

新川九路环境与旅游融合工程总设计师孙大远:

在具体点位的打造上,我们团队也是精益求精。为了九寨东立交桥侧一段140多米藏式风格挡墙饰面,我们花了7天时间深入藏区进行考察调研;为了漳扎东立交桥下一段1700平方米的“花境”,与四川省草科院合作科研课题,通过立地实验选取了75种适宜本地生长的花草;为了九寨沟景区出入口立交桥两侧山水挂板护栏做了10多个比选方案,并对桥梁受力结构进行多次验算;为更好修复全线边坡生态,依托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课题建立了5万平方米以上的“重大工程受损生态修复技术实验点”。具体特色景点打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公路本身就是最大的线性景点。我们在项目策划时就将川九路定义为旅游目的地,以路为景,将周边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各路段根据旅游价值灵活确定路宽与设计速度,线路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并考虑了过境线、乡镇规划发展余地与旅游缓冲空间。

二是画龙点睛、因地制宜的观景台。整体原则简单配置、集约打造、或停或观。水晶乡观景台,以钢管桁架形成空中阶梯式观景台,近观岷江清流、高原花海,远观岷山北峰群山绵延、旭日东升。弓杠岭垭口观景台,我们将其兼作森林草原防灭火瞭望台。该处海拔3525m,是全线制高点。在充分利用原有停车位、步游道基础上,结合路侧边坡坡地,增设木结构观景平台。东看山间日出,西观山顶日落,南有高原雪山,北瞰林海雪冠,美不胜收。

三是慢行系统与爱情海景区深度融合。甘海子高山湖泊群位于九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森林风景丰富多彩,湖泊水体变幻多姿,山水人居交相辉映,藏羌人文历史悠久。新川九路途径甘海子湖西畔,岸线长2.4km,是观澜美景、体验漫游的绝佳路段。在公路东侧湖畔增设甘海子骑行步游道,既向公路开放甘海子风景,方便乘客路侧停车观景,又与景区游览路线封闭成环,提供景区深度骑游步游,实现道路漫游与爱情海景区的深度融合。

四是一站一妆的服务驿站。我们将全线9处公路养护设施兼作为服务驿站,将传统的封闭式养护道班对旅客开放,融入和拓展停车、漫游观景、休憩等功能,对旅客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一地多用,一站多能,实现整个项目用地的集约节约。比如塔玛驿站在保留原道班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重构外立面,以低调亲切的姿态融入森林公园环境。增设便利商店、游客休息区、生态厕所,打造开放式养护旅游一体化驿站,方便游客快进慢游的驾乘需求。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罗董和孙总的回答,川九路历经多年改建与发展,从1959年的一条简易林区公路,到如今在四川公路设计院重新规划和改建下,拥有新技术,道路与环境融合,成为超高配、超豪华二级公路,可以说是焕发一新,同时也保障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各位嘉宾做客到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耐心的解答,也感谢各位网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转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返回列表
董事长信箱
Chairman's mailbox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