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峨汉高速大峡谷隧道双洞贯通。该隧道由四川公路院勘察设计,蜀道集团所属蜀道高速集团投资、四川路桥承建,是S66峨汉高速关键控制性工程,进口端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出口端位于凉山州甘洛县。隧道全长12.1公里,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1944米。
自2017年初开工建设以来,隧道主要穿越近水平层震旦系白云岩及板岩,在掘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岩爆、大型溶洞、水平岩层掉块、高地温等地质问题,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极高,其中以岩爆现象最为突出,全隧岩爆率约55%。
据悉,岩爆就是在地应力很高的区域,岩体破坏失稳,转换为冲击动能而产生的爆裂声响、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出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川公路院以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会同参建各方,制定了“一躲、二防、三治”的施工原则。
躲——即每一段开挖后都留出时间等待岩爆,等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再进行下一步施工。
防——包括采用喷射混凝土对岩体进行封闭,初期支护加设钢架,增加机械设备减人等。
治——是指通过微震监测仪检测岩爆等级后,再通过系统性打孔,反复找顶等方式,帮助岩体释放能量。
对超大规模水平层岩爆,坚持“短进尺、勤扰动、管超前、强支护、微震监测、应力释放孔”原则,大力实施“机械化、减人化、强防护”应用,通过采用多臂凿岩台车、拱架支护台车,配备防爆服、防爆面罩,为机械设备加装防护网等方式,有效减少掌子面作业人数,确保工人安全。
此外,由于埋深大,隧道内高地温,采用洒水、冰块物理降温,以及充分利用主洞及斜井循环自然通风等新技术,有效改善隧道内高地温施工环境。在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大峡谷隧道高地温降温措施
自2011年四川公路院着手大峡谷隧道设计,到今日贯通,历时12年。大峡谷隧道双洞顺利贯通,为峨汉高速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S66峨眉至汉源高速,由四川公路院牵头勘察设计,全长123.468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80公里。全线共布置隧道23座,近74公里,隧道比达59.8%。
项目是成都通往西昌的便捷通道,建成后,峨眉山、黑竹沟、大峡谷、汉源湖等旅游风景区将串联成线,显著改善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甘洛县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张俊锋、向龙)
责编:张然然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https://sc.rmsznet.com/detail/3379/35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