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由《桥梁》杂志社主办的2024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在贵州贵阳隆重举行。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分院院长刘振宇获评“2023—2024年度十大桥梁人物”。
“年度十大桥梁人物”为中国桥梁界一大盛事,每两年评选一次。参评者涵盖桥梁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监理、装备制造、科研教学等领域,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历届入选者均是为我国桥梁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精英,他们既是“一桥多方全产业链”的纽带,也是弘扬中国桥梁文化的一个个品牌。本届“年度十大桥梁人物”经过网络公开票选及业内多名专家投票终选产生。
颁奖词:
大悬臂浇筑成拱,突破拱桥新跨径;
无塔悬索体系,创山区悬索新形式;
刘振宇的桥有温度,
震灾面前,
让山区桥梁不倒,守一方百姓平安;
刘振宇的桥有亮度,
因势建桥,
巧用地形锚索缆,得无塔悬索天成;
两千座桥调研路,让抗震新法入规范,保桥梁如磐;
八百里路踏勘途,为寻桥址入深谷,探桥梁之基。
刘振宇,以热忱执着,
觅桥梁坚实之本,书桥梁永固新篇。
从业25年来,刘振宇长期致力于山区大跨桥梁设计及抗震减灾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西香高速理塘河大桥、南宁英华大桥、柳州官塘大桥、古金高速水落河大桥等20余座特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主持了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主持的各类项目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0余项。
一、抗震减灾 提升山区桥梁防灾能力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公路院全力参与震后抢险工作,刘振宇作为其中一员,他和团队深入灾区,在抢险救灾的同时,全面收集公路桥梁震害资料,经过3年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新的抗震理念:滑动隔震,有限位移。该理念已被2020版《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纳。同时,带领团队研发了索塔波形钢腹板组合横梁,攻克了高烈度地震山区大跨悬索桥的核心抗震设计难题。经2022年泸定6.8级地震检验,震中附近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桥梁震后状况良好,无严重震害,特别是跨度1100米泸定大渡河悬索桥距离震中仅38km,大桥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二、攻坚克难 推动山区大跨桥梁进步
四川山区深壑峡谷众多,刘振宇及其团队潜心于桥梁与建设条件融合的研究。在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建造领域,带领团队突破了悬臂浇筑成拱技术,于2003年主持设计了我国首座悬臂浇筑拱桥—主跨150m的西攀高速白沙沟大桥,并将该技术成功推广至贵州、重庆等地的10余座桥梁上。近年来,针对拱上结构轻型化和整体性能开展研究,研发了波折钢组合桥面板等技术,设计建成了主跨335m的世界最大跨径公路悬臂浇筑拱桥—水落河特大桥,使我国悬臂浇筑拱桥跨径首次突破300m。
公路院桥梁团队秉承“因地制宜、因势建桥”的理念,解决传统悬索桥在高烈度地震峡谷山区的建设难题。在西香高速理塘河大桥设计中,利用地势,将主缆直接锚在两侧山体上,取消了悬索桥抗震最不利构件——桥塔,变成了无塔悬索桥结构(主跨696m,世界最大跨径无塔悬索桥),在降低造价的同时,巧妙的解决了抗震问题;在泸沽湖特大桥设计中,大胆采用抗震性能更优的A型桥塔,解决了1680米跨径悬索桥的抗震问题,采用A型塔后,形成空间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大桥的抗风性能,同时成为世界最大跨径空间缆悬索桥。
三、技术交流 传播四川山区桥梁文化
在工作之余,刘振宇还无偿担任“心和公益基金会‘明心桥’”项目技术顾问,已协助基金会完成四川、重庆等地10余座便民桥梁工程,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此外,他也十分注重四川桥梁的品牌打造和桥梁文化交流,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分享四川山区桥梁的创新实践,提升四川桥梁技术的影响力,推动四川山区桥梁建设技术走向世界。